上海抗“疫”防线样本

来源: 2020-05-23 08:38:47  
上海抗“疫”防线样本

本报记者/夏治斌/阎俏如/上海报道

“您好,请问发热门诊怎么走?”

“您是发热吗?如果发热的话,需要在这里先登记。”

5月19日,位于上海徐汇区的一家三甲医院的门急诊入口,一位保安与《中国经营报》记者如上对话道。

进入医院内部,顺着红底白字的“发热门诊”指示牌目,便可找到发热门诊所在地,里面又分为“发热门诊”和“特诊室、CT检查”。除此之外,预检台前的玻璃上还贴有各类通知及就诊流程图。

该门诊的一位保安刘金泉(化名)告诉记者,自1月24日开始,他从此前的巡逻岗,调至发热门诊站岗,一直到现在都是负责发热门诊白天的站岗工作。

“(疫情)期间,除了医生,这边基本看不到人,在外面站岗都是穿防护服,戴帽子、手套、护目镜,进入大楼换穿隔离服。现在都是普通病人,如果检查体温过高的话,需要在这里做核酸检测。”刘金泉说,疫情期间发热门诊后门新建的小房子,便是核酸检测的地方。

发热门诊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数据显示,截至5月19日,上海有117家发热门诊及20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哨点诊室,发热门诊中34家设在社区。

根据上海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截至5月19日24点,上海市发热门诊接诊32.3万人次,留观19780人次。

近期,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发布了《关于推广上海市发热门诊建设管理工作经验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推荐全国学习发热门诊的“上海方案”。

作为2400万常住人口和日常状态下平均600万流动人口的超大城市,大量的人员流动会加大医院的防疫压力,那么上海市的发热门诊建设经验是如何做到被推荐至全国学习的?

发热门诊经验获推广

发热门诊是2003年非典时应运而生的一个特殊的门诊。当时,为加大非典疫情控制力度,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发热门(急)诊管理,减少医疗机构内的交叉感染,原卫生部组织制定了《医疗机构发热门(急)诊设置指导原则(试行)》。

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中,发热门诊在病例“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根据上述《通知》显示,上海市卫健委不断完善工作制度、制定建设标准、加强人员和设备配置、强化全员培训,持续改进发热门诊管理,把好疫情防控重要关口。

记者注意到,被推广至全国的上海市发热门诊建设管理工作经验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完善发热门诊设置、加强发热门诊能力建设、优化发热门诊服务流程以及落实院内感染常态化防控。

具体来看,完善发热门诊设置包括增加发热门诊隔离留观空间;开展发热门诊标准化建设,提出上海发热门诊建设标准;加强发热门诊力量配备,增加发热门诊医护技人员、工勤人员,除了配备常规感染科、呼吸科专业人员外,增配内科、急诊、影像、临床检验等专科医务人员,开展多学科、精细化诊疗,同时加强发热门诊院内急救人员、药品和急救设备以及防护用品的储备和供给。

在发热门诊能力建设方面,逐步增加发热门诊CT配置,加强核酸检测能力建设。上海市卫健委医方面称,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发热门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近60%的新冠确诊患者来自于发热门诊。它在新冠疫情防控早发现、早治疗等方面发挥了前哨作用。

上海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自新冠肺炎发生之后,上海第一时间采取的措施当中,便包括对发热门诊的督察,主要在发热门诊的预检分诊、组织流程、能力储备、人员配备等方面进行督察,同时进行了全上海所有发热门诊人员的专门培训,在1月17日向全市发布了上海救治工作方案。

1月24日以后,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强化了几个对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措施,进一步迅速扩大了发热门诊的隔离治疗设施,对各个发热门诊隔离床位的数量和规格都作了要求。

据了解,在全市发热门诊的基础上,上海还在各个社区建立发热哨点门诊,截至5月19日,上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哨点诊室已经有200家。上述卫健委负责人称,在抗疫过程中社区作用很大,上海的三级诊疗体系中社区的服务量占据很大比例,如何在社区就诊中筛查出一部分发热病人,对于防控同样重要。“我们的这些措施为上海能够及时地找出病人、发现疑似病例、及时地隔离、诊断和治疗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快速反应集中收治

“以前平时最少要消毒两次,现在打扫洗手间没有次数,只要有人进去,就会有人消毒。”5月19日,一位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保洁人员向记者说道。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即为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在上海的集中收治点之一,在迁建的过程中单独建立了传染病大楼,负责收治儿科病例。上海的另一个集中收治点是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前身是上海传染病医院,负责收治成人病例。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6号楼便是传染病大楼,5月19日,记者来到上述地址,6号楼共有5层,大楼的大门前尚有细绳围起的区域,一层的部分过道玻璃上仍贴有“新冠肺炎,专用通道、专用电梯”的指示语。

4月30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上海市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说,上海有大量的专家医疗资源,根据疫情发展的态势,上海对于援鄂和留守本地的专家都做了周密的安排,保证两支队伍的高质量运行。据其介绍,上海一开始就采取了集中收治的做法。在上海的定点医院内,汇聚了上海最优秀的专业团队,感染、呼吸、重症、心脏、中医等,还有14名专家组成的高级别专家组,驻在定点医院从不离开。

对于定点医院的团队治疗协作,张文宏称,采取的是循证医学的做法,多学科在一起,只有大家在基于证据上面的科学讨论才能把有效的临床治疗推行下去并且取得最好的结果。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主任邬惊雷也表示,从上海的这些做法来讲,“四个集中”(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对于病人的收治是非常有效的。

公卫体系处置能力强

能够打赢这场战斗,除了需要专业的临床救治能力,还得益于上海公共卫生体系及时有效的应急处置能力。

1998年,上海在全国范围内率先进行公共卫生系统改革,组建成立了第一个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孙晓冬此前接受《新民晚报》采访时介绍,上海市疾控中心成立后,配备了许多实验室设备,检测能力达国内先进水平。投入的增加直接改善了监测预警和实验室检测能力,对新发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等疾病的监测和应对能力不断提高。疾控中心各部门各司其职,按疾病种类分工负责、网络协同运作、公共卫生“苗子”事件报告机制等也得以建立起来。

1月24日,上海市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一级响应。在此之前,上海市已经在组织、预警、能力储备方面全面进行了部署。包括在1月初就向各个医疗机构发出预警;及时组织专家研判;对上海的发热门诊进行督察和人员培训等。1月17日,即向全市发布了上海救治工作方案。

而在更早之前的1月2日,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在了解到武汉市发生不明原因肺炎后,就开始进行演练,当月6日完成战时准备。

“强健的公卫体系,应该是永久的安全堡垒,而不是因为某种疾病出现临时建设的‘板房’。”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主任朱同玉曾公开表示。

上海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在建设时就预留了一个储备场地,用于应急响应。临床中心拥有300多个负压床位,同时还储备了200个左右的负压床位。足够的床位为此次疫情防控阻击战做好了坚强保障。

防疫物资储备方面,朱同玉透露,在上海市级医院中,公卫中心ECMO的配备是最多的,即使在平时,也有数千套防护服的物资储备。

对于这次抗疫的过程,邬惊雷戏称:“我们是边打边学边建边干。”邬惊雷指出,通过这次疫情可以总结出,上海市在传染病的传报系统建设、指挥系统建设、诊疗和疾病预防融合、综合保障能力等方面仍需要改进。

基于此,4月8日,上海市出台《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 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若干意见》,旨在全面提升上海市应对重大疫情和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能力,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