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成效显现投资者尚需理性

来源: 2020-07-21 15:00:10  
科创板成效显现投资者尚需理性

自第一批25家企业集体上市至今,科创板走过了整整一周年。从提交的“成绩单”来看,很好地实现了服务科技企业的设立初衷,对于A股市场化改革也起到了试验田作用,不过散户属性的特征也颇为明显,风险值得关注。

设立科创板最重要的目标是为科技企业提供直接融资渠道,这点看科创板无疑是成功的。截至7月20日寒武纪(274.000, 61.60, 29.00%)、艾迪药业(37.500, 6.58, 21.28%)上市,132家科创板企业合计首发募资总额达2049亿元,上市企业数量和募资总额均远超中小板和创业板设立一周年的合计数。其中,16日上市的国内芯片龙头企业中芯国际(78.630, -0.54, -0.68%)单个就融资532.3亿元。从行业分布来看,电子核心产业公司数量最多,其次为新兴软件和新型信息技术服务、生物医药产业、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这四大产业公司数量占比超50%。

科创企业也备受投资者青睐,科创板公司上市首日平均涨幅达160%,目前整体股价较发行价平均涨幅近200%。从估值来看,盈利企业估值普遍在100倍以上,平均在200倍左右,未盈利企业股价涨幅毫不逊色。当然,对科创板企业的估值不能单纯以市盈率论,因为成长型的企业,盈利可能出现几何级增长。

虽然传统估值方法体现的高估,并不一定适用科创板企业,但另一个指标却足以说明科创板企业被过度炒作:换手率。统计显示,科创板企业上市首日换手率普遍在70%以上,非常之高,后续虽然有所下降,但整体仍远高于A股同行业其他上市公司。结合股价波动之大,说明A股“恶炒”新股的习性和散户特征移植到了科创板,即便科创板设置了50万市值的门槛,旨在减少散户属性式炒作,但目前看并未奏效。

股价连创新高之后,满周岁的科创板也迎来了股份解禁高峰,到22日科创板解禁市值达到1800亿元,其中解禁市值最大的中微公司(217.000, 6.92, 3.29%)在400亿元以上,澜起科技(97.810, 2.07,2.16%)、虹软科技(80.500, -1.30, -1.59%)、睿创微纳(65.250, -3.55, -5.16%)解禁市值皆超100亿元。此时,投资者需要警惕,理性分析企业的成长性与高企股价之间的匹配度。

除了对科创企业乃至中国经济的支持,科创板于A股市场化改革亦作用不小。如科创板监审分离的制度设计、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理念等都为资本市场改革起到了良好推动作用。而且一开始,科创板就以注册制等增量改革为抓手,带动存量市场改革,实现制度突破。从注册制和其他市场化交易制度实施情况来看,总体运行良好,具备向A股其他板块推广的条件。

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就是制度推广落地的案例。7月20日,深交所公告称,为确保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业务的顺利开展,深交所、中国结算、中证金融联合决定启动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相关技术系统上线工作。这意味着,创业板实施注册制已近在咫尺。

科创板作为注册制改革试验田的成效有目共睹,但仍有不少需要完善的地方。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是,注册制强调以信息披露为核心,以保荐人为主的中介机构保证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但也给中介机构更大的寻租空间。本月初证监会官网发布了14条证券基金机构监管部的投行业务违规处罚信息,过半与科创板相关,主要体现在保荐代表人职责履行不到位情况。对此,监管层应加强全方位事中事后监管,如果中介机构故意为之,务必加大处罚力度。

总体而言,科创板运行一年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对鼓励企业创新、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意义重大。风物长宜放眼量,长期的成功还需监管层、上市公司、中介机构和理性投资者共同造就。